天外首页  校园要闻  媒体天外  通知公告  院系动态  学工之窗  科研信息  人事信息  对外交流  信息公开 

    
当前位置: 首页>>天外人物>>正文

张晓晖:扶困助学投身西部山区 热心公益践行雷锋精神

2012年11月15日 00:00  点击:[]

      爱是有反作用力的,给别人一个微笑,别人便还你一个微笑,那么空气中就洋溢着幸福,我们要学会去追求并享受这样的幸福。而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我们全身心、不求回报地投入到志愿服务中去,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用雷锋精神武装自己,用一颗真心去温暖需要帮助的人。
    10余年的志愿服务,6年的支教及扶困助学的经历,让我成长,并明白了志愿服务的真正含义,而在这之中,我收获最多的是志愿服务的快乐和看到受助人露出笑脸时的幸福。当然,在真正投身志愿服务时,我才发现,原来我们身边有如此多的热心人、有心人、好心人。-----张晓辉志愿心得

    张晓晖,江苏响水人,中共党员,天津外国语大学2011级德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母亲助学金”活动发起人,2011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天津市感动校园年度人物。2006年12月在博客上发起“母亲助学金”活动至今,已募集善款30余万元,笔记本电脑5台,图书2000余册,文具3000余套,衣物3000余件,帮助贫困学生1000余人次,并为南召县第一高级中学、留山镇大沟村小学等10所学校的200余名贫困生找到了“一对一”资助人,帮助两所小学建立阳光活动中心,并将个人兼职的全部收入8万元全部捐入“母亲助学金”,受到了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天津电视台、河南电视台等40余家媒体的采访和报道。

  刻苦学子 勇攀学术高峰
    学习上,张晓晖对自己一向要求严格,刻苦努力,毫不松懈,在校期间,专业课成绩皆获优秀,并一直名列班级第一,多次获得人民奖学金。而作为一名研究生,他深知科研的重要意义,只有投身研究,并将之与实践结合,才能更好地利用所学知识去回馈社会。迄今为止,张晓晖主持了6项科研课题,发表学术论文11篇,译文5篇,参编专著1部,并发表了文学作品近百篇。由于科研与创作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他获得了市级科研奖励一等奖三项、二等奖三项,并多次获得征文比赛一、二等奖及校优秀学生记者等称号。
                         
  激扬青春  践行雷锋精神
    受善良的母亲以及少年时期学校雷锋精神的教育影响,从小学起,张晓晖几乎每周都会去县城敬老院做义工,直到高中毕业,从未间断,曾因此多次获得“学雷锋好少年”等称号,周围人都亲切地叫他“小雷锋”。
    进入大学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让少年时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市的张晓晖,终于又有了重新深入了解农村发展状况、体验农民艰苦生活的机会,这也促成了他“扶困助学”想法以及随后付诸实际的助学行动。大一暑假,张晓晖深入苏北农村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及留守儿童现状”进行调研,调查结果令他大为震惊:农村的年轻劳动力几乎全都在外打工,留守儿童和祖父母、甚至曾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很多孩子家庭贫困,缺少关怀,更缺乏必要的来自家庭的启蒙教育,而因为教育资源和师资的极度匮乏,农村的教育水平和学生受教育的程度更令人堪忧。张晓晖萌生了帮助这些贫困学生的想法,于是,他在之后的暑假里都坚持为贫困家庭的孩子义务补课,一直坚持到大四毕业,那些受助的孩子们早已把他看作心中的“雷锋哥哥”。
    张晓晖在学校一直从事志愿活动,先后担任“天津外国语大学雷锋志愿团”团长、顾问等职,带领志愿者每周去敬老院或贫困家庭做义工及义务家教,并长期关心照顾一位患有先天性肌无力病症的学妹。今年10月,他还将自己刚获得的5000元奖学金捐给了该学妹和一残疾人家庭。而他则先后被评为天津市暑期社会实践优秀个人,天津外国语大学“社会实践十佳服务明星” 、“社会实践优秀个人”。
    从小到大的生活学习经历,使张晓晖养成了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良好品格。这让他的生活更加充实,也充满了幸福。张晓晖一直坚信帮助别人是种幸福,是彼此都能感受到的、有反作用力的纯粹的幸福。正是这种心态,让他能静下心来去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平凡事”,让他能把帮助他人当做乐趣,数年如一日坚持了下来。

  不求回报  搭建爱心通道 
    张晓晖不只帮助别人,还一直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用自己的笔触和文字记录那些感人至深、触动人心灵的“小人物”,并呼吁大家关注他们。
    2006年4月至11月,张晓晖在自己的博客中连载了19篇“小人物”故事,那些或生活艰苦、或身有残疾,但都一直积极向上的“小人物”感动了众多网友。一时间,他的博客点击量超过10万人次,不少网友被他的善良和真诚打动,他们坚信这细腻感人的文字背后一定是个充满爱心的、质朴的大男孩。
    2006年11月29日,张晓晖得知,有位同学因为没钱吃饭一直躺在宿舍用睡眠来抵抗饥饿,而当时另外一位同学因为父亲罹患癌症面临退学。这两件事情叠加在一起,让他心痛不已,他怎么也睡不着,满脑子全是贫困学生那无助的身影。恰在此时,一篇某位明星因贫困生不知感恩为由中止资助的报道,深深触动了张晓晖。出生农村、了解农村生活的他十分清楚贫瘠带来的疼痛,也更加理解受助的贫困生并非不知感恩,只不过由于羞怯和自卑,不知如何表达。于是, 12月6日凌晨2点,他满怀激情地在博客上写下题为《很激动、失眠了,大家一起帮助那些甚至用睡眠来抵抗饥饿的孩子》的博文。张晓晖在他的博客上正式启动了不求回报的“母亲助学金”活动,他留下了自己的真实姓名和汇款方式。他说“我们最感恩的是母亲,最爱我们的也是母亲,我想以母亲的名义来请求大家一起不求任何回报得帮助那些比我们贫困、比我们还要无助的孩子们!”
    从此,“母亲助学金”开始把母亲般的关爱从城市传到山区,从大学生传到小学生,传到了众多贫困学子的心间,给他们带去希望和梦想,并给他们带去了关怀和温暖。
  星火燎原  爱心不断传递
    张晓晖先后发表博文281篇,感动了无数网友,在进行网络宣传的同时,他也积极付诸实际行动,而且一坚持就是6年。经过实地考察和比较,张晓晖将资助地选择在了河南南召山区。为了保证将网友的捐款一分不少地送到贫困生手中,他前前后后十次前往山区,和志愿者们亲手将热心网友和好心人们的爱心送达每一个受助学生的手中,并且独自负担前往山区的路费和给贫困生购买文具的费用。从天津到南召,一趟路程就要30多个小时,但他不顾旅途劳顿,一到山区,就立刻奔赴学校和学生家中,尽管山区潮湿多雨、山路崎岖陡峭,但他无怨无悔,穿梭于各个山头,重复不断地进行家访、记录贫困学生信息等工作、并为他们寻找“一对一”资助人。他的博客上,清清楚楚记录下每一笔捐助的来龙去脉,密密麻麻的记录中体现出他对爱心的珍惜以及对保护善良的责任感。张晓晖的善良打动了许许多多不知名的好心人纷纷加入了“母亲助学金”的行列。
    虽然张晓晖和热心网友们从不要求贫困生感恩回报,但受“母亲助学金”资助的学生们已经纷纷接过张晓晖的爱心旗帜,通过自己的方式回报社会,有的已经开始回捐助学金,一些暂时没有能力的学生也在做义工或义务家教。一位受助学生张利,由于家里弟弟妹妹还在上学、家庭负担重,工作后没有多余的资金回捐“母亲助学金”,就选择为小区里的贫困孩子做家教回报社会。还有一位名叫周晓明的研究生,罹患癌症、弥留之际的她将手术所剩的4000元钱全部回捐“母亲助学金”,用以帮助其他更需要帮助的贫困学子。周晓明是独生女,为了安慰她的父母,每到节假日张晓晖都会带着志愿者们去看望二老,希望能用比亲情更为珍贵的真情抚慰他们的心灵。
    张晓晖的爱心感染鼓舞了很多人,他的无私奉献的精神走入越来越多人的心中,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们走到一起,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有困难的人。

  上善若水  爱一直在路上
    张晓晖在博客中写到,“其实,我们都有一颗爱的心,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奉献爱的途径;其实,我们都有一颗爱的心,只是我们需要把这爱表达,传递……”,张晓晖用博客上的“母亲助学金”为好心人搭建起爱的桥梁。
2012年,他成功当选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并或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及天津市感动校园年度人物,面对荣誉和媒体报道,张晓晖一再表达,希望媒体能更多地去宣传“母亲助学金”,宣传那些“默默奉献、不留真实姓名的网友们”以及那些“需要帮助、正在贫困生挣扎着、在困惑中迷惘着的孩子们”,从而促使更多爱心人士关注并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
    一如既往为贫困的孩子奔波,已经成为了张晓晖的使命。2012年暑假,他又开始了自己第13次山区之旅,并带着天津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及雷锋志愿团的8名同学到山区支教,还代表母亲助学金资助了100余名贫困生。即便总要在不断奔波的疲倦中忍受更加深重的疲倦,但他从来没有觉得艰苦,因为那里有他无法割舍的牵挂,有他难以忘怀的人和事。


    张晓晖用善良、大爱与责任给了贫困孩子希望,驱散了他们内心因为贫困而致的脆弱与自卑的阴霾,他用青春、热情和无私谱写了爱与奉献的青春之歌,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大家:勿以善小而不为,点滴之爱亦能汇聚成江海。“母亲助学金”活动依然继续着,张晓晖助学的脚步依然继续着,网友们的爱心也依然继续着,这温暖一定也会继续着,甚至传递到大江南北。张晓晖,这位朴实无华的年轻人、这位新时代的大学生,行走在爱的路上,一步一个脚印……

       母亲助学金网址:     http://blog.sina.com.cn/yjun


 

上一条:翟文喆:天外的魔“法”老师 下一条:赵华:甘为人梯 师德风范

【关闭】

热点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栏目介绍  |  投稿须知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c)2011 天津外国语大学宣传部